首页/ 魅力渭南 / 区县概况 / 正文

走进高新

来源:渭南市对外经济合作局 发布时间:2024-11-13 14:17

渭南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渭南高新区”)地处陕西关中东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9°23′25"---109°27′26"之间,北纬34°31′11"---34°28′58"之间)。坐落在渭南市中心城区西部,东与临渭区站南、杜桥、双王街道办事处相接(以渭清路为界),距城市中心2.5公里;西以零河为界,与西安市临潼区零口镇接壤。北傍渭河,南依南塬。辖区面积49平方公里,规划控制面积31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用地18平方公里,建成区约14平方公里。

陇海、西南铁路,大西、郑西高铁快捷便利,连霍高速横贯东西,是关中—天水经济区、黄河金三角经济协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前沿阵地。

渭南高新区成立于1988年,是陕西省最早设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2010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高新区。全区实行党、政、经一体化运行管理机制,辖3个街道,1个直管社区,总人口约15万人。

近年来,高新区立足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和制造业主阵地,围绕省内“对标宝鸡、咸阳高新区,加快追赶,缩小差距”和国内“实现排名争先进位”两大目标,坚持创新驱动,加速产业集聚,优化发展环境,全力打造陕西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和渭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202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8.3亿元,同比增长10.1%,排名全市第1;生产总值实现87.4亿元,增长1.5%;财政总收入8.52亿元,增长13.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1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05.5亿元,增长26.5%;争取各类债券资金10.37亿元,均稳居全市第一方阵。

主导产业方面。坚持“特色、集群”的产业发展思路,形成了精细化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三大特色主导产业。在精细化工产业领域,拥有渭化集团和金钼集团等大型化工企业,形成了以新型煤化工、钼化工为特色的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在装备制造产业领域,具备健全的产业链条和强大的协作配套能力,形成了以中联重科、北人印机、达刚路机等企业为龙头的土方机械、印刷机械、筑路机械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在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领域,积极响应全省“300万辆汽车建设工程”和渭南市“30万辆整车制造”目标,形成了以帝亚新能源汽车、陕西进平动力电池为核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壮大3D打印产业,形成了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增材制造产业集群,我区的3D打印产业培育基地是全国建设最早、规模最大、体系最全、发展势头最好的专业园区之一,获得了国家新型工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产业化基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平台等称号。

科技创新方面。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每年设立2000万元专项资金,加大企业研发创新支持力度,全国凹版印刷机、钼化学制品的多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出自我区。围绕“创建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这一目标,按照“搭平台、集资源、促创新、塑品牌”思路模式,持续加大平台、人才、政策、资金等创新要素供给,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持续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加速创新平台建设,全区目前共有市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载体52个(其中:国家级10个、省级14个、市级28个)。按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梯次培育模式,全面培育创新主体,全区现有科技型中小企业38家,高新技术企业26家,市级瞪羚企业4家,首批陕股交科技创新专版企业1家。突出人才优先发展,加大“校区合作”,推进国家级和省级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形成了引才、育才、留才、用才的工作机制。

城市配套方面。遵循“高起点规划、组团式开发、高标准建设、精细化管理”理念,快速提升城市品位,全力推进产城一体化。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四纵五横一绿环”的路网框架基本形成,园区供水、供电、供暖、供气、绿化、防洪和污水收集处理等设施配套完备。坚持社会保障和教育医疗优先发展,城镇职工及新农合医疗报销政策全面落实,公办示范幼儿园、标准化小学、省级重点中学、三甲人民医院等坐落我区。同时,我区拥有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渭南技师学院、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是全国十大职业培训基地之一,每年可提供高素质专业技工2万余人,能够为产业项目落户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以万达广场、红星美凯龙、温德姆星级酒店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恒大、中海、富力、保利等知名品牌地产相继落户,我区已成为宜业宜居的现代化城市新区。